我国核酸药物如何创新发展?
发布时间:2022-07-20 点击量: 185
相比现有的小分子和抗体药物,核酸药物具有靶点筛选快、研发成功率高、不易产生耐药性、更广治疗领域和长效性等优点,具有较大发展潜力,预计到2025年全球小核酸药物销售额突破100亿美元。

而新冠疫情加速了以mRNA技术为代表的 mRNA 核酸疫苗的获批上市,代表的有BioNTech 和辉瑞共同研发的 Comirnaty(BNT162b2)以及 Moderna 研发的 Spikevax (mRNA-1273)。

国内mRNA疫苗现在还没有上市,前段时间有媒体报道,复星医药引进Biontech的mRNA新冠疫苗——复必泰(BNT162b2)中国Ⅱ期临床试验结束日期继续延长至2022年10月30日(预计)。

总体而言,我国与欧美国际制药巨头还有一定的差距,我国小核酸药物开发起步较晚与全球相比,第一家小核酸药物研发企业的成立时间相比核酸药物龙头Lonis晚10年,首款siRNA药物的临床获批时间相比全球晚了11年。因此目前国内的小核酸行业仍然处于发展初期阶段

同时,以mRNA技术为例,国内缺少源头技术,生物医学序列基本掌握在国外公司手里,国内公司也没有拿到递送专利。这就导致国内可以使用公开配方研发mRNA,但是一旦进入生产就需要交专利费。

那么,国内核酸药物该如何进行创新发展呢?

“第一步” 药物化学+生物活性检测

根据碱基排列原则,将化学修饰与验证结合,快速直观地完成最佳分子结构的设计,通过生物活性检测对分子进行快速体外筛选,评估脱靶效应,检验和控制产品质量,能大幅缩短药物研发周期。

“第二步” 递送系统研究+制备

脂质纳米粒子凭借其低免疫原性、生物相容性及对寡核苷酸分子较高的包封率极大提高了递送效率,且脂质纳米粒子的制备途径不复杂,制备方法多样便于药物定制,成为核酸药物后来居上的关键技术。

“第三步” 生物分析+临床前研究

准确有效的分析方法建立是决定成功的要素,配合三大技术平台,能按FDA/NMPA GLP标准要求分析核酸药物的药代、毒代、免疫原性,以及生物标志物水平,高质量完成安全性评价,高效提供需求数据和结果,助力中美新药申报。
返回列表

分享到微信朋友圈

打开微信,点击底部的“发现”,
使用“扫一扫”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。